笔趣阁 > 让你流浪,你成全国旅游形象大使 > 第472章 关山月!!!

第472章 关山月!!!


第472章  关山月!!!

        跟索菲亚在房间里做了几次早操后,秦远便收拾好了东西,然后骑着自行车拉着二哈和轰炸机再次踏上了骑行之旅,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正是WLMQ。

        离开敦煌市区之后,秦远就习惯性的将运动相机打开,然后开始拍摄今天的开场白。

        “大家早上好,现在的时间是早上的9点30分,时间有些晚了,不过这几天在敦煌呆的时间够久的了。

        所以今天不能继续待在敦煌了,我得出发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了,河西走廊之旅算是完美结束。

        因此从现在开始就算是开启我全新阶段的骑行了,这一阶段骑行的最终目的地是西域的WLMQ。

        全程1200公里,我计划10天左右的时间骑行完成,所以现在咱们开始出发吧!gogogo!”

        几天没有骑行了,再次骑上自行车,秦远的内心不由得有些激动,他喜欢这种一直在路上的感觉。

        “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啊!晴空万里,现在因为还没有入夏,所以气温并不高,骑自行车非常的舒服。

        今天我计划骑行200公里就可以了,具体的露营地方还没有定,因为难得来一趟敦煌。

        所以玉门关遗址自然也是不能错过的,对了,还有雅丹魔鬼城。”秦远一边说着一边朝着玉门关骑去。

        一边骑行,秦远一边看着镜头很是认真的解说了起来:“玉门关这个地方,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吧?

        毕竟我们从小到大的教科书里都没少提到这个地方,其中有关玉门关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

        像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古诗想必大家都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了吧?

        除此之外,还有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每一首诗句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但凡在龙国读过书的人都是背诵过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而正所谓读书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既然已经来到了敦煌,那玉门关遗址自然是一定不能错过的。

        在我本人看来,这个遗址远比那些风景名胜地区更值得逛,因为这不仅仅是景区这么简单。这

        更是咱们龙国文化的承载之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无价的。”

        从秦远现在所处的位置到玉门关大约93公里,距离不算近,但是以秦远的骑行速度,3個小时之后,他就顺利抵达了,可以说是相当快的。

        “诸位,现在出现在镜头前的这个黄色土包状的建筑就是我们经常在各种诗句当中看到的玉门关了。

        玉门关是古汉长城的关隘之一,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

        而且玉门关是汉之后多个王朝的边关,许多描写边关的诗都会提到玉门关。

        我前面提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和《从军行》就是很好的代表了。

        老实讲这个地方的风景不怎么样,甚至非常的荒凉苍茫,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

        但正如我前面所说,咱们来这里也不是看风景的,而是来感受感受这里的历史文化气息的。

        毕竟那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它写过诗词和文章,咱们这些后人过来瞻仰,沾沾气息也是不错的。”

        秦远一边拿着运动相机很是认真的围绕着玉门关拍摄,一边将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讲了出来。

        走在苍茫的大地上,看着饱经风霜的关隘城墙,触摸着那已经破败的夯土墙面。

        秦远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汉代。

        他看见了一身戎装的行军队伍穿越了玉门关前往西域征战,又看见了一队队骆驼商队带着满满的货物往来中原贸易经商。

        如今冷清荒凉的关隘,在那个时代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不得不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绕着玉门关走了一圈,秦远感慨万千,心中有很多话想要说,但最后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复杂的情绪在他的心头沉淀,最终却是化作了一个个音符在他的脑海之中响起。

        仅是片刻时间,他的脑海之中就出现了一段恢弘大气的旋律,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首古诗。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做《关山月》,而他脑海之中响起的旋律也正是围绕这首古诗而作的。

        《关山月》是唐代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

        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

        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

        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其优秀程度自然不必多说。

        毕竟这是诗仙李白所作,只不过在这个世界并没有李白这号逆天的人物。

        所以《关山月》这首古诗自然也就没有出现了。

        而《关山月》这首古诗都没有,那么后世以此为蓝本创作的龙国风纯音乐《关山月》也就不存在了。

        是的,秦远脑海之中响起的旋律正是前世一个名叫路南的音乐人所创作的《关山月》。

        而不管是李白的五言古诗《关山月》还是歌曲《关山月》在秦远看来都是个中佳品。

        既然今天来到了玉门关,他要是不为此留下一点什么,他总觉得有些说不过去。

        一念至此,他的目光立即就停在了玉门关前面的一块偌大岩石上。

        这岩石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仅是玉门关前一块普普通通的岩石罢了。

        在场的岩石数不胜数,没有几十块,也有十几块了,只不过秦远所挑的那块岩石正正好就在玉门关的正前方罢了,所以往来之人都能够看见。

        如此,秦远的脑海之中立即就有了想法,于是他迈步走到了岩石前,然后从地上捡了一块尖石子。

        接着他一手拿着运动相机拍摄,一手拿着尖石子在岩石上面龙飞凤舞的书写了起来。

        “来到这玉门关不由得让我有种穿越回到了古时候的感觉,看着前人们为此写下那么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我也不禁心有所感。

        所以我就斗胆在这里留一首诗吧!仅是兴趣之作,各位看个热闹就是了,诗名叫做《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div  class="contentadv">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秦远一边念,一边拿着石子在岩石上面刻字,换做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如此。

        但是秦远因为拥有80点体质值的缘故,所以他的力量完全可以用怪物来形容。

        如此,他在岩石上面写字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五分钟不到的时间,他就在岩石上面留下了《关山月》这首五言古诗。

        而在古诗最后面,秦远想了想,却是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下了太白二字。

        太白指的正是李白了,因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所以他写太白是没有毛病的。

        其实他完全可以直接写自己的名字的,但是他却并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他向来的风格。

        从写《滕王阁序》开始,他就故意将原本的作者名字留在这个世界,并没有抢夺他们的功劳。

        之所以如此,其实就仅是他自己想要守住一点点的底线罢了。

        将《关山月》写完之后,秦远就很是认真的对着镜头介绍了起来。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明月出天山,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

        我把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

        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

        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

        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

        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秦远一边拍摄,一边很是认真的讲解,当然,他现在所知晓的信息自然都是从网上了解的了。

        将《关山月》写完之后,秦远并没有立即离去,他而是就地坐在了那块岩石的下方,接着他盘膝而坐,就从自己的背包之中将竹笛拿了出来。

        紧接着,他便对着镜头很是庄重的吹奏了起来,顿时间,一段雄浑而又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旋律就此响起,而这首曲子不是别的,正是《关山月》!

        这首曲子的名字之所以叫做关山月,正是因为这首歌就是以《关山月》这首古诗为蓝本创作的。

        在前世,《关山月》是一首国风纯音乐歌曲,是由音乐家路南精心创作。

        这首歌不仅是对古乐府《关山月》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我国深厚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情演绎。

        这首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赞誉。

        《关山月》原曲是汉乐府之曲,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

        在前世,这首作品是以箫为主要乐器的。

        通过箫声的悠扬与深邃,为听众展现了一幅幅雄浑壮丽的边塞画卷。

        整首歌曲的编曲精致而富有层次,旋律跌宕起伏,情感深沉而丰富。

        既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又有对战争、勇气和团结等主题的深刻表达。

        这样的一首歌与《关山月》这首古诗,可以说是无比的匹配,就像是量身为其打造的一般。

        不过与前世不同的是,秦远这一次并没有将其原封不动的照抄。

        而是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使用竹笛将其演奏了出来。

        原本的乐曲是以箫声独奏开篇,箫声悠扬而深远。

        如同天边传来的远古呼唤,将听众带入了那片苍茫的边塞之地。

        随着音乐的推进,鼓声、笛声等乐器逐渐加入,共同营造出一种悲壮而苍凉的气氛。

        乐曲进入主体部分后,旋律开始变得跌宕起伏。

        箫声、笛声、鼓声等乐器交织在一起,仿佛描绘出了一幅幅边塞将士英勇抗敌、浴血奋战的画面。

        这部分的音乐节奏明快而有力,充满了战斗的气息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随着音乐的深入,情感也逐渐升华。

        乐曲中出现了多次的箫声独奏,每一次都如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和平的无限渴望。

        这部分的音乐旋律优美而动人,情感真挚而深沉,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只不过以上说的都是针对原版的感觉,而此刻的秦远却仅是使用一根竹笛就将其演奏了出来,那给人的感觉自然截然不同了。


  https://www.bqbwx.cc/28639_28639213/1072897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bw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bwx.cc